当大老爷沉默时:海南僮身故事里的权力与敬畏

发布时间:2025-07-28 分类:福主故事 浏览量:6

在海南星罗棋布的庙宇中,常可见到这样温暖人心的场景:神龛之上,数尊神像比邻而居,或三五一堂,或十尊成列。当地百姓不以"神明"相称,反倒像呼唤自家至亲长辈般,依着神像的座次亲昵地唤作"大老爷、二老爷、三老爷",或是更显亲近的"大公、二公、三公"。这些带着体温的称谓,让庄严的庙堂平添了几分人间烟火气,神明的金身仿佛也因这声声呼唤而变得可触可感。

还记得小时候满堂官将一一降身时,大家尊卑有序一一坐好,大老爷往往坐在中间的C位,大手轻轻一抬,热闹的斋场会瞬时安静下来,殿前开路的大将,怒目圆睁一动不动地站在大老爷两旁,望着前方,镇守着斋场,二老爷、三老爷及满堂官将位列两旁,静坐不语。往往都是大公先开口说话,如我们人间开会一般,领导先说会议主题,大家再发表意见,最后再由领导来做总结以及拍板的决定。

在海南独特的民间信仰实践中,神像的座次排列与称谓系统构建了一套完整的"礼治符号体系":主位尊称"大老爷",两侧依次为"二老爷""三老爷",这种空间秩序既体现了神界阶序的具象表达,又与《周礼》"辨方正位"的古老智慧遥相呼应。当僮身降乩时,传统仪轨严格遵循"尊者先言,卑者后应"的对话规范,恰如《礼记·曲礼》强调的"礼主敬让"交往原则。

礼仪是个人修养以及对他人尊重的体现,无礼不以成理,特别是神明,更加讲究礼仪,不论是人间的祭祀,或者神明之间的往来,都是很注重礼仪。

而现在很多斋场以及军坡场,很多僮身跳起来,起初大家都会装模做样的相互作揖作礼,但每每有事需要商量时,降乩的僮身纷纷都七嘴八舌,你一言,我一语,谁也不服谁。特别是有些地方,二老爷会同时降起几个僮身,三老爷也是如此,大家放着争吵不休。

现在不少庙宇几乎不乏僮身,一降就是满堂官将,供奉着三尊主神的庙宇都可以跳出十个八个僮身,大大满足了人们猎奇的心理,早已见惯不怪。这些往往都是主神下面的兵将代替主神降身行事,而兵将很多因个人修为不够,做事很多方面仍有欠缺所在。

在场的观众纷纷不解:“明明为何都是一个神明的僮身,为何意见都商量不下来,放着争吵,甚至还要动手比拼大小呢?”

原因其实也很简单,当老虎不在家,猴子都争抢着当大王。他们却殊不知,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于声嘶力竭的叫嚣。

A,作为庙宇中大老爷主神的僮身,自十八岁起便以神灵之姿显赫一时。在大老爷降临之前,庙宇已有七八位僮身,他们对于子孙们关于庙宇和村庄事务的请示总是争论不休,最终往往无果而终,令许多子孙失望。然而,当A降身之时,尽管他是最年轻的一位,资历尚浅,但他那与生俱来的气场和气质却远超其他前辈。A行事有条不紊,处理事务既有原则又充满智慧,他的方法总能令人信服。他不仅得了人心,其他僮身自从他降身之始,便尊敬有加,假的真不了,真的自然也假不了,整个庙宇上上下下都围着他转。

随着水涨船高,A借助大老爷的名声,在村里自然也混的风生水起,男女老少见了都称之一声为大公,不论降身与否,而其他曾经的僮身,虽然大家也不排斥,但对其的热情,冷眼可见的下降。人性很多时候都是如此,当有了更好的选择时,便会淡忘曾经,不论好与坏。

当有一天,村里一子孙发生了紧急情况,被外灵降身附体不退,A又正好在外面,路途要一个小时,在村庄的几个僮身便先前去降身处理。当A赶到时,见到几个僮身围绕着被附体的子孙忙得七上八下时,他过去怒吼一声:“你们这些兵马上身的能干嘛!都给我让开!”说完,A三步并两步跑到神前,请了大老爷降身。大老爷不愧是大老爷,简单画了一碗符水,直接一口喷了过去,该子孙便清醒了过来。

A的名声顿时大震,庙宇香火也因此事更加旺盛,人们送来了锦旗,还杀了大肥鸡供奉神明,以感念神威显赫。

又是一年军坡节,当大家感应到了大老爷的威灵,村里的子孙们更加热情,锣鼓敲得更响,在众目睽睽下,大家以热烈期盼的眼光盯着A,希望大老爷降身,为村里一年的平安康泰护航。“咚咚锵,咚咚锵......”敲了将近十来分钟,理事们不止一次三跪九叩,可A还是无动于衷,不仅A如此,其余僮身都丝毫无任何反应,手脚没有一丝抖动的迹象,倒时一旁的咒师,念咒念到嘴巴直发抖,不由感慨了一句:“这神,怎么那么难请啊!?”大家不知何因,在满怀希望之下,最后也只好不了了之。

A更是满心疑惑,他前去庙宇上香,自己一个人发呆了很久,百思不得其解,甚至感觉不到了曾经的熟悉感,以往他每次来到庙宇,都能够有回到家的那种温暖。

当晚,A做了一个梦:“梦见大老爷对他转身离去,渐行渐远。”A在惶恐不安中醒来。

A来到宝庭时,他一脸疑惑,讲了自己的故事,满心急切地问道:“是不是庙宇被外神给侵占了?导致我们村僮身都难以降身。”

哦豁萨不啦卡.....”田老板降身朝四面八方一一作揖,随后开口咨询道:"何事所问?”

A重复了刚刚那番话:“是不是庙宇被外神给侵占了?导致我们村僮身都难以降身。”

田老板开口道:“你个人代表不了庙宇,不给查看庙宇的事情,还有何事吗?”

A不理解,再次问道:“我是庙里的僮身都不行吗?”

田老板还是摇摇头:“不可,僮身虽然是神明的代言人,负责在三界之中的上传下达,但是不能做庙宇的主,庙是村庄的公共财产,由选举出来代表民意的理事负责,并非是僮身又能如何。”

A只好无奈地问道:“那能否看我个人为何降僮不了了吗?在上次降身的时候还是去年,那时也很显灵,就上次帮人驱邪后就难以降身了,是不是冲犯了什么?

哦豁萨不啦卡.....”田老板摇摇头,又继续“哦豁萨不啦卡.....”随后淡淡问道:“你怎么被你们庙的满堂官将投诉在上啊!?”

A听了满眼疑惑,更加不解问道:“我们庙的兵马怎么会投诉我?我是庙里大老爷的僮身啊!”

田老板沉默了一会,然后问道:“你上次降身有做了什么事情吗?”

A想了好久,然后给田老板讲起了他驱邪的故事。故事还未讲完,田老板就直接打断,让他再次回忆下:“除了这件事,还有吗?”

A认真回忆了好久,最后弱弱问道:“是因为上次我责怪兵马的能力不足吗?我说得也没错啊,如果他们真的有本事的话,也不会拖到我回来啊,行就行啊,不行就不行啊,明知道自己不行,干嘛还要站在那里比划半天!?事实也证明了他们不行,最后还不是得我出面才解决了问题吗?”

田老板听到这,再次正了正自己的身躯,严厉说道:“一、这些兵将并不属于你个人,你无权无责对他们指指点点,你这是在狐假虎威;其二,神明的兵将一直有恩于你,都有暗中扶持护佑你在上,且他们可代表神明,是神明一种分灵的一种形式,而你虽然是僮身,但也是子孙,不懂感恩就罢了,还以下犯上......”

话还没说完,A打断了田老板的话,不服气问道:“可我是大老爷的僮身啊!我没有功劳吗?那我有苦劳吧?怎么可以因为这点小事便离我而去,如此不念情吗?”当人在为自己错误狡辩时,往往功过混淆不清,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,反而欲以功来相抵,甚至偷换概念来瞒天过海。

田老板见状,慢慢说道:“功是功,过是过,功过不能相抵,神明如不念你情,便不是今天的下场,还任由你胡搅蛮缠了。别急,不要觉得自己委屈,我打个比方给你听,这也是当代很多人容易犯的错误。

在现实社会中,出于有利可图的心理,人们往往是慕强主义,而忽略了基层的工作,对于上层笑脸相迎,对于下层便置之不理,甚至还有不少人直接以貌取人,以工作性质去定义人的三六九等,如生活中常看见的外卖小哥、环卫阿姨、保安护卫等,便会打心底认为他们低人一等,而去忽略了他们的劳动付出,甚至摆出自己高高在上的姿态。

以此类推,在很多僮身的心里,对兵马并无太多感恩之心,拿着鸡毛当令箭,太过于把自己当回事,总觉得自己高高在上,这是不可行。

神不弃人,是人自绝于天,为何你的神明弃你而去,不愿再降你身?

因为他深知兵将虽在下,但却功不可没,随便请一个出来,所付出的远在你之上,如神明为了偏袒于你,不仅是对你的放纵,更是对兵将的不尊重,那你让他又如何以理服人,以礼得人心?

就像公司的领导一般,偌大的公司,职务上虽有高下之分,管辖也不一那里,但每个人都有付出所在,是大家共同的努力才有了更好的向上,而绝非是某个领导就能做到面面俱到,即使有心也无力。

谁都是需要尊重的,明白了这点,方能更好换位思考,尊重也是相互的,如你不尊重他人,又如何得以他人的尊重与爱戴?即使他人不用尊重,但懂得尊重他人,是每个人应有的教养与素质。”

A听到这,泪流满面,他明白了错在哪里,嗷嗷大哭起来,直接跪在跪垫上磕头不已,一直哭喊道:“满堂官帅将兵,五方五营兵马,我知道错了,请你们原谅我......”三声道歉过后,A失控了,晃晃悠悠站立起来,降起了大神,与田老板互相作揖,满堂皆大欢喜。

“神威在德,法力在仁,无卑不高,无基不尊。”道德经有言:“万物归焉而不为主,可名为大。以其终不自为大,故能成其大。”“故贵以贱为本,高以下为基。”

经典言简意赅,既教做人,也教做事。有些人混迹职场日久,学得一手看人下菜碟的好功夫:身为中层,一边对上曲意逢迎,把下属辛辛苦苦做出的成绩当作自己邀功、表现的敲门砖;一边对下颐指气使,各种PUA大法把员工当牛做马,只谈责不放权,只论付出不提回报;还不忘对同僚专横跋扈,认为自己卓尔不群,理当傲视群雄。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,有人身为资深老员工,跟在此类领导后面有样学样,把领导当祖宗供奉,把同事当仆人使唤,动辄对同事劈头盖脸一顿呵斥,依仗领导庇护狐假虎威、逮谁骂谁。而作为大多数群体的普通员工,只能忍气吞声,敢怒不敢言。此类人,是既不会做事,更不会做人。其在岗之时,虽表面风平浪静,背后却非议纷纷;离岗之时,众人更是恨不得锣鼓鞭炮齐鸣相送。

帝王敬畏载舟覆舟之理;菩萨不忘众生成就修行之道,无众生便无菩萨。而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,我们有何资格看不起芸芸众生?

菩萨从众生中来,是众生成就了菩萨,菩萨也是为了众生而成,位尊怎敢忘卑?任何人的发展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,不论身处何时何地,都要置身处地,做到从群众中来,才能更好地回到群众中去,所以,不论身处各行各业,都要处上有情,待下有礼,方可团结更多可团结的力量,和谐共同发展进步。

高位者若忘来路,便如浮萍失根,华屋倾基。任何人和社会的发展,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。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,走好群众路线,才是最好的工作方式方法。处上有情,待下有礼,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,方可和谐共同进步,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福轩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