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修道者开始谈钱:六福的困惑
发布时间:2025-10-27 分类:开示与反思 浏览量:8
九皇诞期间,五供祈福,供养皇台上圣高真,斗部无边圣众,期间日夜虔虔,持诵北斗真经回向。

(供养皇台)

在寻常人眼里,向道立志之人,总该是清瘦的身影立于竹篱茅舍之间,粗茶淡饭而甘之如饴,布衣草履却步履从容。世人心中自有一杆秤:真正的修道者,当以贫寒为炉、困苦为炭,方能炼出一颗不染尘俗的澄明心。若见谁手持念珠却出入华堂,口诵经文却追逐名利,便不免摇头叹息——这怕是走偏了路,失却了根本。
山林古刹的晨钟暮鼓,青灯黄卷的寂寥长夜,在世人眼中,恰如修道者的试金石。仿佛唯有经年累月安于清贫,才能在粗粝中磨去贪嗔痴的棱角;仿佛唯有对物质享乐保持近乎洁癖的疏离,才配得上“修行”二字的重量。这份期待,与其说是对修道者的苛求,不如说是红尘中人对纯粹精神的一种寄托——他们愿意相信,在这纷扰世间,真有人能挣脱名缰利锁,抵达不为外物所动的自在境界。
于是,清贫不再只是个人选择,而成了丈量道心的标尺;乐道不该是繁华落尽后的从容,而必须表现为对贫困的主动拥抱。这般见解虽显执拗,却也提醒着我们:修道之途贵在守住本心。若让尘世的名利淹没了最初的誓愿,纵有万千信众礼拜,也不过是沙上筑楼,难抵岁月的风吹雨打。

近年以来,六福常受这般思绪的折磨与挣扎。眼看着宝庭一步一步扩建,硬件软件全面提升,且始终未曾停下建设的脚步——有时朋友隔三五日来访,便又发现新的变化。宝庭一直在路上,一直在发展。
发展自然离不开资金的持续投入。今日作文时,六福粗略估算,这七年来宝庭的投入已不下百万元,尤其今年更为显著。不仅咨询价格从最初的五十涨至一百,基础祈福也从两百调至三百,更推出了五供祈福,分188、388、588三档。
田老板曾定下规矩:“不为贫所憎,不为富所用。”六福一直谨记于心。每一次定价,必请田老板亲自拍板,我们才敢施行。即便明知很多时候我们做的仍是亏本买卖——劳力、体力、服务效果,皆远超所值——可每当收取这些费用,心头仍难免泛起不安。随口报价八百八十八的事,我们做不来。
并非六福故作清高。实话实说,我也向往豪车豪宅,想体验“钞能力”的滋味,却总过不了心里那一关。简直又菜又爱玩。身边朋友常调侃:“你看你那同行,一年不到就买车盖房,你还差得远呐!”每每听到,我只在心中暗暗摇头:“咱是咱,别人是别人。他们怎么做是他们的事,我们怎么做,是自己的选择。”不比,也不屑比。
如今的生活,六福其实很知足。比上不足,比下有余。在宝庭众圣的护佑下,日子一天比一天好。这不仅是我自己的感受,也是大家共同见证的成长。令人欣慰的是,许多相聚在宝庭的福主,生活也愈来愈好。我们所收获的,不仅是物质,更是精神、思想与认知的成长。
正因如此,即便今年宝庭价格调整,甚至推出价位不低的新五供,依然得到众多新旧福主的信任与追随。看着日日不停上供的虔诚身影,六福深感欣慰,却也不时感到不安。这钱,收得有些烫手。即便无人指摘,自己心里那关仍难以跨过:若不守清贫,又何以言乐道?

特别近日来,天天往医院跑,一打针便是两个小时。闲下来时,难免思绪纷杂——果然,人还是不能太闲。
就在今日,六福在神前恭诵《北斗经》,为拜斗及五供福主做功德回向时,土地公忽然提示道:“小六福啊,你该继续推祈福业务了。九月初九,是重阳节,也是斗母元君圣诞。”
土地公还絮絮不停地嘱咐:“九月十五转眼又要来了,过后还得准备九月十九观音诞的祈福呢。”
宝庭如今的业务量极为稳定,发展速度也快,常常是大家催着六福干活。这本是好事,可六福却不时心生懈怠。
并非有力无心,实在是心里那道坎,始终难以跨过:“若不守清贫,又何以言乐道?”老爷子啊,我还真的怕我在花花世界中迷失了自我,难以坚守正道。
土地公这老头子坏得很,经常知道六福心里哪里有根刺,哪里痛就非要戳哪里。
心里还不住地嘀咕:祈福类的文章已写了不少,近来又接连推出,是否过于频繁?凡事总该有个度,一旦泛滥,便不显珍贵了。更怕大家误会,以为宝庭唯利是图,变着法子敛财。
土地公这老头,竟直接显形在我眼前,一副贱兮兮的模样,站着说话不腰疼,还嗑起了瓜子,喃喃自语:“咋的,有钱赚你还嫌多?人怎么能傻到这地步?”
“咱们一不偷二不抢,赚的每一分都是辛苦劳作所得,光明正大。大家也是自愿而来,何乐不为?我们从未强迫任何人祈福,不过是搭一个平台,方便大众崇敬三宝、亲近三宝。不同日子做不同祈福,对应的也是众人不同的需求。”

“你该担心的不是收费高低,而是该常扪心自问:我们所做的一切,是否对得起他人那份信任。”
可六福这脑子,还是转不过弯来,心里仍反复纠缠:
“若不守清贫,又何以言乐道?”土地公,你到底是不是神仙啊?你看哪一位得道真人,不是清风道骨,不为名利所染?
土地公见我如此固执,摇了摇头,坐直身子,正色道:
“你读过《论语》吧?其中写——子曰:‘贤哉回也,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贤哉回也。’”
我点点头:“是啊,我自己也极喜欢这句话,羡慕颜回能安贫乐道,逍遥自在,身心不为名 利所困——简直是活神仙!”
土地公鄙夷地瞥我一眼,无力吐槽道:“好啊,那你现在就拿只碗、拄根棍,流浪街头,风餐露宿,过你的神仙日子去!看你是不是真自在!”
说句实在的,要不是我尊老爱幼,真想跟这土地公打上一架——怎么每次说话都这么气人!
见我气得说不出话,土地公反而哈哈大笑:
“你可知道,小隐隐于山,大隐隐于市?你看宝庭供奉的财帛星君,当年在世为人,曾三聚三散家财。正是这般拿得起、放得下,去来自如,才不为名利所困。他老人家之所以被尊为财神,不仅因他能聚财,更因他明白‘财’为何物,懂得如何用财,使财富流转不息、滋养人间。”
“而你如今这般,分明是惧怕被财富所累,索性摆出逃避的姿态——这难道真能算清贫乐道吗?你的心,果真因此清净了吗?”

他目光如炬,直直看来:“你可知道,这般逃避,本身亦是一种执着?你现在的做法,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。”
“这与那些为了逃避红尘,一味窝在深山里的人有何不同?不见得就能得道,只不过恰好符合俗世对‘修道’的想象——让人看了觉得这已是解脱,看似不染名利而已。”
六福听得不觉入迷,感觉又被土地公狠狠往心窝子戳了一刀,羞愧的无地自容。
”你要说清贫而乐道,那我便从《清静经》开始与你细说。“土地公神色一正,开示道:
“夫人神好清,而心扰之;人心好静,而欲牵之。常能遣其欲,而心自静;澄其心,而神自清。”
这般境界,并非是要人绝名利、远富贵,而是教人不为外物所缚。不是反对人追求、甚至拥有名利,而是不该过分执着其中。真正的清净,更像那水涨船高—水自然涨,船自然高,不滞不碍,不迎不拒。
若能坐看风起云落,去来自在,心无挂碍,自然天高地阔,神清意明。

说得再直白些:
其一,要有自知之明,守住本分。
尽好你的职责,但莫贪求不该属于你的。就像你不会为赚钱而去欺瞒哄骗,不因利欲熏心而失了根本。
其二,安贫,不是刻意追求贫穷,而是修得一颗随遇而安的心。
不论身处茅屋还是华堂,心能自在,才是真安顿。颜回之乐,不在“箪食瓢饮”,而在他“不改其乐”——外在如何,动摇不了心中的澄明。
其三,用财要有道,使物尽其用。
财帛星君之所以为神,正因他懂得让财富流转、滋养人间。你若真有福德,宝庭兴旺,何不借此平台广结善缘、助人供养?若只因怕“不贫”而畏手畏脚,岂不是辜负了这一场因缘?“
听完了这番话,我想起了《阳明心学》里有这样一段话:“躲天意,避因果,诸般枷锁困真我;顺天意,承因果,今日方知我是我;一朝悟道见真我,何惧昔日旧枷锁,世间枷锁本是梦,无形无相亦无我。”
土地公含笑点头,接话道:“正是此理。你总问‘若不守清贫,又何以言乐道’——此话本末倒置矣。乐道者,乐在道中,不在贫富。你若将‘清贫’当作修行的前提,便是为自己设下牢笼,与那执着于华服豪宅之人,何异?”
他拂袖一指窗外人间:“你看这红尘万千,卖菜翁起早贪黑,养家糊口是修行;教书匠传道授业,桃李满园是修行;你为福主祈福解忧,广结善缘亦是修行。道,不在形迹,而在心念。”

”今日借六福之惑,也说与有缘人听。”土地公声如清钟,悠远而沉静:
“世间人常困于两类执着:一执于‘必须拥有’,一执于‘必须舍弃’。殊不知,真正的自在,是拥有时不惧失去,失去时不怨匮乏。你若创业,不必羞于谈利,当思如何以产品利益大众;你若持家,不必耻于谋财,当想如何以财富滋养家人。
修道不在形迹,而在心念。颜回之乐,非因贫寒,而在心不被境转;财神之德,非因富足,而在财不为己囚。
愿你我在尘世中,修得一颗不粘不滞的心——有钱时如水,善利万物而不争;无财时如风,来去自在无牵绊。如此,方是‘乐道’真义。”
语毕,土地公身影渐淡,唯余一缕清风穿过宝庭,吹动闪闪烛光,“拥有时不惧失去,失去时不怨匮乏。”或许,真正的修行就是在这取舍之间,修得一颗自在从容的心。“

今日五供祈福反馈

福轩文化更多文章链接,避免和谐,欢迎关注宝庭专属网址:www.fuxuanwenhua.com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福轩文化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