忠魂守国,孝心传情:和平之下的家国回响
发布时间:2025-08-30 分类:活动纪实 浏览量:34
1979 年 2 月 17 日黎明,中越边境的炮火骤然划破晨雾,炮弹掠过山林的呼啸声,击碎了曾 “同志加兄弟” 的睦邻幻梦。彼时的中国,刚从十年动荡中缓过劲,却不得不为守护疆土、庇护华侨挺身而出 —— 这个曾获中国 200 亿美元援助的邻国,在苏联支持下翻脸相向,1978 年一年就制造 1100 多起边境流血事件,数万华侨被驱赶着踏上颠沛之路,南沙群岛的礁盘上插满了陌生的旗帜,甚至与柬埔寨金边政权结盟,妄图称霸东南亚。当《是可忍,孰不可忍》的檄文传遍神州,22 万解放军将士背上行囊奔赴前线,他们脚下的每一步,都踩着 “捍卫家国” 的沉重誓言。
(福轩宝庭感谢烈士军魂护佑华夏祭拜烈士)
而2025 年的今日,世界仍在炮火中颤抖。俄乌战场的硝烟已弥漫两年有余,战壕里的士兵早已记不清和平的模样;巴以冲突的血色再次染红加沙,截至 8 月,60239 个生命永远停留在废墟之下,146894 人在伤痛中挣扎,这其中 83% 是手无寸铁的平民 —— 儿童成了最无辜的牺牲品,仅 3 月一个月,加沙就有 99 人死于营养不良,29 个未满 5 岁的孩子,还没来得及看清世界的色彩,就化作了冰冷统计数字里的一笔。1 岁的西拉尔在空袭中失去了呼吸,他怀孕 7 个月的母亲也未能幸免,父亲抱着冰冷的襁褓,嘶哑的哭喊像钝刀割在人心上:“去天堂吧,孩子,那里没有炸弹,你会找到所有的玩具……”
4 月的也门萨达市,非洲难民收容所的铁皮屋顶被炮弹掀飞时,68 个为逃离战乱而来的灵魂,终究没能躲过死神的追捕。他们曾以为这里是避难的港湾,却没想到成了 “吞噬生命的死亡陷阱”,47 名伤者躺在血泊中,望着天空的眼神里,只剩绝望 —— 他们逃得过故土的战火,却逃不过人类互相残杀的残酷。
当六福敲下这些文字时,指尖总忍不住发颤。屏幕上的数字触目惊心,却又像隔着一层厚重的雾,遥远得让人不敢相信:同一片天空下,有人在超市里挑选新鲜的蔬果,为晚餐的菜单纠结;有人牵着孩子的手在公园散步,听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;有人加班到深夜,回家路上还能买到一碗热乎的面条 —— 而另一些人,却在防空洞里啃着发霉的面包,在空袭警报中抱着孩子瑟瑟发抖,在亲人的尸体旁撕心裂肺地痛哭。
这 “遥不可及” 的灾难,从不是敌人的 “慈悲”,而是我们脚下这片土地,用四十六年的安稳筑起的屏障。自 1979 年对越自卫反击战落幕,中国已四十余载未闻大规模战火的硝烟:城市里高楼拔地而起,高铁穿梭在山河之间,夜市的烟火气能延续到深夜,孩子们在校园里的笑声清脆得能撞碎乌云。我们总以为和平是理所当然,却忘了这份 “理所当然” 的背后,是 1979 年前线将士用鲜血换来的安宁起点,是后来者凭借外交智慧化解的一次次危机,是日益强大的国防力量筑起的 “铜墙铁壁”,是稳定的社会环境孕育的国泰民安。
那些在炮火中消逝的生命,那些在战乱中破碎的家庭,那些永远停在童年的孩子,都在无声地提醒我们:此刻你手边温热的茶、窗外安稳的夜、家人围坐的暖,从来不是与生俱来的馈赠。是 1979 年边境线上的坚守,是四十六年来国家的自立自强,让我们得以在乱世中偏安,在烽火旁细数人间烟火 —— 这份和平,来得太沉,太珍贵,容不得我们半点轻慢。
在今年八一建军节的时候,仔哥带领着烈士家属前去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前去祭拜烈士,那故事早在二三十年前,就开始上演着。
“打得一拳开,免得百拳来。”善良从不是因为敌人的慈悲,而是我们的自强不息。在1979年越南自卫战上,为祖国疆土的统一,沿海一带稳定,人民子弟兵冲上了战场,“以热血筑长城,以初心护山河。”这是每个中国军人的天命。在那无情的硝烟中,我们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,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。
“青山处处埋忠骨,何须马革裹尸还?”对于军人来说,牺牲是他们的光荣,是他们的荣耀,牺牲从不是生命的终点,而是使命的升华;对于我们百姓来说,这些烈士,是撑起岁月静好的 “顶梁柱”,是刻在心底的 “守护神”。我们或许记不清每一位烈士的名字,却永远记得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。
但是,他们是谁的孩子,是谁的丈夫,又是谁的父母呢?人民子弟兵守卫着人民,但人民子弟兵也来自于人民啊!
在那场战场上有一帅气的青年小伙,他来自海南,他相信,国在家才在,国安家方泰,他为了祖国,更是为了千千万万个家,那年,他英勇踏上了战场,可,一去便不复返。他的母亲寻他而去,在那战火烧得焦黑的土地上,哪里还有什么尸骨,那干透的血迹早就凝入土块中,构建起了祖国的防护线,母亲捧着那唯一的遗物,是那残留的衣角,上面只有着冰冷的血迹,此刻,母亲的泪水奔涌而出,早就哭干哭红哭肿的双眼,此刻再又泪如雨下,母亲在山坡上哭喊着,那声音在幽深的山谷间回荡着,回荡在浩浩天地间,却再也唤不回儿归。
时间再慢也抚不平母亲的伤口,她为儿光荣,为儿骄傲,但是身为父母亲,更加希望孩子们能够身心健康,平平安安,这是每个父母亲最大的心愿,为了祖国,她把所有的委屈深藏在了心里。
时间流逝飞快,她深知再也盼不回儿归,岁月在她脸上刻下沟壑时,白鬓也悄悄攀上了她的发梢,从两鬓的星点霜白,慢慢漫过头顶,岁月不留人,孩儿永远停留在了那灿烂的青春,但她抵不过时光的流逝。她腿脚不好,再也不能如从前一般,飘洋过海,爬山越岭去看一看那守护疆土的孩儿,远在异土他乡的孩子。
如今的她,也想着自私一回:“我再也不能亲自去看孩儿了,可否从烈士陵园里把我的孩子给迁移回来,我老了,只能我们娘俩能够在一起,再也没有太多期盼了。”
旁人都觉得她老人家糊涂了,能够葬在烈士陵园,那是多么光荣的一件事,亦是绝佳的风水啊!干嘛还要迁坟回来。可几人又能知,一位老母亲的爱儿心切啊!
老人家拄着拐杖,她来到了一案坛,想请示下神明:“可否把孩儿的衣冠冢迁回海南,方便母子的相守。”神明听了摇摇头,一声不哼。老人家急切问道:“是因为迁坟回来了,风水不好,对孩子不利吗?如果是这样子的话,那就算了,孩子都没享受过多少福,可能安葬在烈士园风水宝地,对他来说,也是一种慰问吧。”老人家自顾自说道,泪眼开始朦胧起来。
神明沉默了许久,或许不知该如何说好,过了好一会,才缓缓说道:“老人家,您安心,孩子在那边过得很好,他有军功加持在身,功德无量啊,他也时常有回来看望你们的。”老人家点点头:“孩儿好就行,他好就行,我不强求他了,我知道孩儿会时常回来看望我们,每当我做噩梦时,总能梦见孩儿出来保护我呢。”母亲的眼里又充满了骄傲,那是为孩子的自豪。
此刻,到僮身开始垂泪,眼角不自觉流落了下来:“不是因为海南的风水不好啊!在战场上那么艰苦的环境,他当初都义无反顾,又怎会在乎这点小事呢。您孩儿是烈士,他是军魂啊!他还想着继续守卫着祖国,不论生死,永不相离。”
老人家听了,沉默了许久,上前礼敬神明,缓步退去。此后,每当有人提起烈士,她总会抬手拂开额前的白发,眼神亮得像当年送他出征时的月光:“他守着家国,我守着他的念想,这点白发算不得什么。”
老人家拄着拐杖离去的背影,在夕阳下拉得很长,像一根被岁月拉长的丝线,一头系着海南老屋的炊烟,一头系着广西烈士陵园里的忠魂。她终究没能把孩儿 “接” 回家,却把对孩子的牵挂,变成了对这片土地更深的守望 —— 就像当年她目送那个海南青年背着行囊奔赴前线时一样,她懂了,孩子的 “孝”,从不是守在她身边尽膝下之欢,而是用生命守住了千万个家庭的团圆;而她的 “忠”,也不是固执地要回一具衣冠,而是带着孩子的念想,活成了英雄故事的见证者,把 “国在家才在” 的信念,讲给每一个路过的人听。
这便是中国人刻在骨血里的 “忠孝”:军人的忠,是 “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” 的疆场坚守,是明知牺牲也要向前冲的决绝,哪怕从此与亲人阴阳两隔,也愿用血肉之躯筑起家国的城墙;父母的孝,是 “你守大家,我守小家” 的默默支撑,是把思念藏进白发里的坚韧,哪怕心里有千万个舍不得,也愿把孩子交给祖国,因为他们懂,只有国安稳了,无数个小家才能安稳。1979 年的战场上,有多少这样的 “两难全”?有多少父母像这位海南母亲一样,送孩儿出征时强忍着泪,等孩儿归来时却只等来一抔黄土;有多少军人像那个海南青年一样,在日记里写着 “想回家吃妈妈做的饭”,却在炮火中把生命永远留在了边境。
可正是这无数个 “忠孝两难全” 的抉择,才换来了今天的岁月静好。当我们在海南的沙滩上晒着太阳,当我们在广西的夜市里吃着米粉,当我们牵着孩子的手走过安稳的街道,别忘了,脚下的每一寸土地,都曾浸染过英雄的鲜血;眼前的每一份和平,都曾承载过无数家庭的牵挂。那位海南母亲的白发,是岁月的痕迹,更是和平的见证 —— 她的孩儿没能回来,但千千万万个 “孩儿” 守护的祖国,越来越强大;她没能把孩儿接回家,但孩儿用生命守护的家园,让更多家庭能团圆。
如今的我们,无需像当年的军人一样奔赴疆场,也无需像当年的父母一样承受别离,但我们的 “爱国”,同样可以很具体:是记住 1979 年的那些英雄故事,不辜负他们的牺牲;是珍惜眼前的和平生活,不浪费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时光;是在心里装着家国,当祖国需要时,哪怕只是做一点小事,也愿挺身而出。因为我们知道,和平从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,是无数 “忠孝两难全” 的牺牲换来的;爱国也从不是空洞的口号,是接过英雄的接力棒,守护好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家国,让那位海南母亲的骄傲,让所有烈士的荣光,永远在这片土地上延续下去,永不褪色。
福轩文化更多文章链接,避免和谐,欢迎关注宝庭专属网址:www.fuxuanwenhua.com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福轩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