奶奶看抗日剧时的嘶吼、村口的千人墓:有些历史,我们不敢忘,也不能忘

发布时间:2025-08-29 分类:开示与反思 浏览量:49

今日,六福在朋友圈郑重转发了《人民日报》题为《中国纪念抗战胜利正当且必要,日本无权说三道四》的评论文章。

文中字字铿锵的论述,既是对中国人民 14 年浴血抗战史的深情回望,将枪林弹雨里的坚守、山河破碎中的抗争一一铺展;也是对 “铭记历史、珍爱和平” 初心的坚定重申,像一声沉稳的警钟,提醒着每个中国人不该忘却的过往。这条转发很快引来了朋友圈里不少好友的共鸣,有人留言 “铭记是最好的告慰”,有人点赞感慨 “和平来之不易”,那份对历史的敬畏与对和平的珍视,在评论区悄悄汇聚。

可这份暖流还没焐热心口,一条私聊消息却像一块冰,让六福的心情瞬间沉了下来 —— 对方的文字里带着几分漫不经心的轻慢:“有必要如此愤青吗?更何况是有信仰之人,难道不应该慈悲吗?眼光一直停留在过去的历史,又怎能前进呢?像愤青这种无包容之心的人,始终难以成大器。”

“愤青” 两个字刺得人眼睛,六福特意去查了定义:愤青(Angry Young Man),全称 “愤怒青年”,特指思想偏激、被情绪裹挟,常发表极端言论甚至付诸极端行动的群体。可我们,真的是这样吗?

纪念抗战胜利,从来不是要把仇恨揣在怀里反复咀嚼,而是要把历史当成一面透亮的铜镜,日日擦拭,不敢蒙尘。这面镜子里,映着 3500 万同胞的伤亡数字 —— 那从来不是冰冷的统计报表上的数字,是张家的儿子、李家的爹娘,是刚学会说话的孩童、刚梳好发髻的姑娘,是一个个本该有烟火气的生命,最终却消散在炮火里;是一个个本该团圆的家庭,最终却只剩断壁残垣。镜子里,映着山河沦陷时的苦难:是百姓背着行囊逃荒时的哭号,脚下的路不知通向何方;是战士们趴在战壕里,伤口渗着血却仍紧握着枪,眼里是 “宁死不做亡国奴” 的倔强。镜子里,更映着无数先烈用血肉筑起的长城:是他们倒在冲锋路上的背影,哪怕身躯已凉,手指仍朝着敌人的方向;是他们临终前望向祖国的眼神,藏着 “未竟的事业,拜托后人了” 的期许。

这份铭记,是对历史真相的牢牢坚守 —— 容不得日本政客篡改教科书,把 “侵略” 说成 “进出”;容不得靖国神社里供奉的战犯,被包装成 “英雄”。这份铭记,是对牺牲者的郑重告慰 —— 要让他们知道,如今的中国再也不是任人欺凌的模样,“今日之中国,如你所愿”。这份铭记,更是对和平最有力的守护 —— 唯有亲身见过战争的残酷,才会拼尽全力不让悲剧在下一代身上重演。这样的铭记,这样的敬畏,怎么就能被轻飘飘地贴上 “愤青” 的标签?

记忆突然被拉回小时候,那时的我总爱黏着奶奶,趴在她腿上一起看抗日剧。奶奶的眼睛早就花了,看剧时总得把身子凑得很近,鼻尖几乎要碰到屏幕。可奇怪的是,一到那些炮火纷飞的镜头,她原本浑浊的眼睛就会突然亮起来 —— 那亮不是欢喜,是含着光,又像是藏着化不开的泪。常常看着看着,眼泪就顺着她脸上的皱纹往下淌,像两条细细的河,她却顾不上去擦,只是下意识地攥紧拳头,指节因为用力而泛得发白,指甲深深嵌进掌心的肉里,我趴在她腿上,能清晰地感觉到她手臂在微微颤抖,连带着我的身子也跟着轻轻晃。

每当屏幕里出现日本侵略者举着刺刀,追着八路军战士跑的画面,奶奶就会急得坐不住,身子往前探着,嘴唇抿成一条紧绷的线,然后用几乎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,一遍遍地朝着屏幕里喊:“快跑啊,孩子,快跑!鬼子就在后头呢!” 那声音不大,却裹着说不出的急切,像是在提醒远方的亲人,又像是在重复当年藏在她心里,却没来得及说出口的担忧 —— 或许几十年前,她也曾这样看着身边的人,在鬼子的追捕下仓皇奔跑。

可等到剧里响起抗战胜利的号角,看到战士们举起枪欢呼,百姓们笑着流泪、互相拥抱的场景时,奶奶又会一下子松开拳头,眼眶还是红的,嘴角却咧开一个真切的笑。她会用布满老茧的手拍着大腿,用带着乡音的调子高声喊:“打得好!打得好啊!打死这些小日本鬼子!” 那声音里带着释然,带着痛快,像是把压在心里几十年的石头,终于挪开了一块。

那时候我年纪小,哪里懂这些?只觉得奶奶太 “幼稚”—— 明明是演出来的故事,怎么她比当事人还着急?明明是几十年前的事,怎么她还会哭得那么伤心、笑得那么用力?我总缠着她问:“奶奶,这都是假的呀,你怎么还当真呢?”

奶奶只是把我往怀里搂得更紧些,用她粗糙的手轻轻擦了擦眼角的泪,声音轻得像一阵风,却又重得砸在我心上:“傻孩子,这不是假的,是真的呀…… 那时候,小鬼子把咱们的小孩子抛到空中,再用刺刀往上捅,我亲眼见过的啊!” 话音刚落,她的眼泪又止不住地涌了出来,滴在我的手背上,烫得我心里发慌。

那时候的我,哪里懂这句话里藏着的重量?直到后来慢慢长大,有一天,父母带着我回到了奶奶出生的那个小村庄。在乡亲们的指引下,我看到了村头那座小小的千人墓 —— 说是墓,其实不过是一堆黄土,立着一块斑驳的木牌,下面埋着的,全是当年被鬼子杀害的乡亲们的衣冠。乡亲们说,那时候鬼子进村,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,好多人连尸骨都找不到,只能捡些他们生前穿的衣服,埋在这儿,算是给活着的人留个念想。

我在路边折了一束白菊,轻轻放在木牌前,刚弯下腰,就觉得一股难以言喻的沉重涌上心头。脑海里突然浮现出那些画面:鬼子举着刺刀闯进家家户户,手无寸铁的百姓们跪在地上苦苦哀求,却还是逃不过被杀害的命运;尸体堆在村口,像一座小山,而一旁的鬼子却举着酒壶,高声谈笑,唱歌作乐。后来我读了《不能遗忘的记忆 “北岸大洋惨案” 幸存者采访录》,才知道奶奶说的不是假话,那些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 “剧情”,都是当年真实发生过的惨剧,甚至,真正的现实,远比剧情还要惨烈。

直到这时,我才忽然明白:奶奶眼里的从来不是电视剧,是她亲身经历过的岁月,是她亲眼见过的苦难,是刻在她骨子里,永远也忘不了的伤痛与抗争。她的急、她的哭、她的笑,从来不是对剧情的反应,而是藏在血脉里的记忆 —— 是一个亲历者对历史最朴素的敬畏,对和平最真挚的珍惜。

这样的敬畏与珍惜,怎么会是 “愤青”?这样铭记历史、守护和平的初心,又怎么会与 “慈悲” 相悖?

有人说 “有信仰的人该慈悲”,可真正的慈悲,从来不是无原则的纵容,不是对侵略暴行的淡化与遗忘。慈悲是看见生命的可贵 —— 所以我们记得 3500 万同胞的牺牲,记得每个逝去的生命都该被尊重;慈悲是防止悲剧重演 —— 所以当日本部分势力至今仍在美化侵略历史、修改教科书掩盖罪行、政客频频参拜供奉战犯的靖国神社时,我们才要站出来,大声说 “纪念抗战胜利正当且必要”。我们要用历史真相唤醒更多人的良知,要让世界知道 “侵略永远是错的”,这何尝不是对无数无辜生命的慈悲?

若是对民族伤痛麻木不仁,对侵略历史避而不谈,看着战犯被供奉却无动于衷,这样的 “慈悲”,不过是对正义的背叛,对先烈的亵渎,对当初无辜被侵略老百姓的侮辱。

中国人民历来热爱和平,也始终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世界 —— 我们愿意和各国友好相处,愿意忘记仇恨,但前提是,历史不能被篡改,真相不能被掩盖。和平的前提是尊重历史,慈悲的底线是坚守正义。

纪念抗战胜利,不是 “愤青” 的冲动,而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清醒认知;坚守历史真相,不是对 “慈悲” 的背离,而是信仰者对正义与和平最深刻的践行。日本没有任何资格对中国纪念抗战胜利说三道四,因为这份纪念里,藏着一个民族最深的伤痛,藏着无数先烈的热血,也藏着人类对和平最执着的追求 —— 这一点,不容任何误解,更不容任何曲解。

福轩文化更多文章链接,避免和谐,欢迎关注宝庭专属网址:www.fuxuanwenhua.com
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福轩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