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爱无疆,家国情怀,乃是我们共同的信仰

发布时间:2023-10-28 分类:民俗游记 浏览量:29

“灵妃一女子,瓣香起湄洲”,妈祖,亦称“天妃”、“天后”,俗称“海神娘娘”,是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。原名林默,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一个小渔村,精通天文地理、习水性、识潮音、懂星象,急公好义,见义勇为,一次又一次地救助海难,帮助渔民,还经常施药济人,深得当地百姓爱戴。二十八岁时,因救助渔民不幸在海上遇难,百姓感念其恩,立庙建祠以纪念,希望妈祖在天之灵永保一方平安。

妈祖自北宋末年开始受到历代皇帝敕封,历经宋、元、明、清,先后36次受到朝廷褒封,封号由“夫人”、“妃”、“天妃”直至“天后”,成为历代受封次数最多的女神,冠绝古今。20世纪80年代,联合国有关机构授予妈祖“和平女神”称号,2009年9月30日,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,成为全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和全人类共同精神财富。

随着宋元时期拓展海疆、明代郑和下西洋以及清代海上贸易的繁荣,妈祖信俗从福建的湄洲岛走向世界,据不完全统计,在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有一万多座妈祖分灵庙,信众约3亿多人。人们常说,全世界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,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信仰。

近日,六福有幸在朋友的带领下前去朝拜湄洲妈祖祖庙。天下妈祖,祖在湄洲,我们慕名前去,朝拜我们心中的女神,朝拜我们共同的信仰。

千里奔波,飘洋过海,终于踏上了湄洲岛。稍作休息,我们便携着专门从海南带来的宝庭自制香,开启朝圣之路。出山门,拾级而上,便是凌空而建的圣旨门,清代所建,1989年重建,这是为纪念历代皇帝30多次褒封妈祖都在这里颁布“圣旨”而建,故旧时穿过此门时,“文官下轿,武官下马”。穿过神圣而庄严的圣旨门,踏过323级台阶,怀着虔诚之心,我们来到了妈祖祖庙——天后宫。只见妈祖安坐于垂帘之后,倾听来自全球各地男女老少的心声,为众排忧解难,顶上高挂一牌匾——“神昭海表”,为清朝雍正皇帝亲笔御赐。

六福虔诚地跪在神前,为民为众祈福,上祈国泰民安、风调雨顺、世界和平,下祷宝庭众善信阖家安泰、幸福安康。

朝拜礼毕,我们一路往山上走,来到了妈祖的标志像前,只见妈祖头戴冕旒、身着霞帔、手执如意、脚踏波涛,神威显赫,雍容端庄,面向海峡东岸,安然慈祥,眼望远方,如慈母爱子般,保佑着每个出海的游子都能平安归来。

望着高大的圣像,耳边传来阵阵海潮音,海潮的每一次起落,都犹如慈母唤儿归来的切切声。这时当地的朋友介绍道:“妈祖望向的远方便是台湾,据说在台湾那边也有一尊与此一模一样的圣像,两尊圣像隔海相望。”

看到这一幕,我想起了妈祖祖庙里悬挂的“神昭海表”四个字,原先只是寓意扬我国威,威震四海,随着世事变迁,而今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。

每年正月到三月二十三前后,各地分灵的妈祖陆续回到湄洲祖庙朝圣进香,称之为“妈祖回娘家”,意即“寻根问祖”,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根文化与家国情结。妈祖文化中蕴含着“立德、行善、大爱”的精神内涵,“和平、勇敢、友善”的核心理念,“平安、和谐、包容”的价值取向,已成为海峡两岸、海内外华人“民族认同”的精神力量,世代相传,生生不息。当下的妈祖,不仅仅是海神的代表,救民于海难之中,更寓意着如大海般的大爱,泽润群生。

台湾自古以来便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因历史原因,至今尚未完全回归祖国怀抱,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、大义所在、民心所向。两岸同根同源,有着共同的文化传承、民族意识,妈祖以其特有的影响力,成为维系两岸血肉亲情的纽带和跨越两岸历史鸿沟的桥梁,必将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。

妈祖的大爱不仅仅流淌在我们国内两岸同胞之间,更如大海波涛一般流向远方,流向全世界。从郑和下西洋到华人下南洋,船上都供奉着妈祖神像,将妈祖文化带到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,妈祖分灵遍布全球。共同的乡音、共同的信仰,让海外华人聚在一起,情感相依、互帮互助、相互扶持。世界各地建立起的那一座座妈祖庙宇,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,更是对大爱精神的赞颂,那是共同的信仰,不分疆界、不论种族。

妈祖文化还蕴含不畏艰难、勇于开拓、创新进取的精神,鼓舞着我们一代代人拿出“闯海”的勇猛精神,去开创大海一般辽阔的天地,但是无论漂泊到天涯海角,还是异国他乡,信仰妈祖文化的子孙,都始终坚信自己的根在中国,根是中华民族,始终心怀家国,心系中华民族的安危兴衰。

奉献即道,大爱无疆,这便是我们的妈祖。弘扬妈祖文化,饱含家国情怀,助力和谐发展,便是我们信仰的意义。
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福轩文化